top of page

3/24 座談會-生命的故事 [摘錄]


3/24 歡呼兒座談會:生命的故事—陳燕麟醫師

陳燕麟醫師回憶:自己的疾病在國中時期發現,高中時才確診是「肢帶型肌肉萎縮症」,然而,當知道這是一個沒有辦法經由治療而痊癒的疾病時,心緒頓時陷入低潮,對未來感到茫然…。直到一位老師推薦他閱讀了「五體不滿足」、「潛水鐘與蝴蝶」、「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」後,深受影響的他,已能稍微釋懷:「原來世上有著跟自己一樣行動不便,但仍能好好生活下去的人。」

當時陪伴就醫的父親知道這是遺傳性疾病後,心裡便充滿愧疚感,在生活上對他更有著特殊的包容與關懷,但隨著年齡的增長,陳醫師認為似乎不該如此,也慢慢的發覺不該再將自己的疾病怪罪於父母。漸漸的與父母親產生了共識:無論是先天性或後天性疾病的孩子,都應該以協助者的角色,來鼓勵並幫助孩子去取得任何的技能,甚至進入到社會謀生與人接觸,亦要盡量靠自己的努力,不應該心存著仰賴他人而取得更多的方便。

陳醫師談到:在從事研究工作並透析自己的疾病後,才發現自己依然將自己的罹病深藏心中的某個角落,始終沒有完全接受這樣的事實,他自剖著:其實心裡對疾病及自己的未來有著不安的感覺。因此,陳醫師以自身的領悟來鼓勵大家:不妨透過他人的幫助,多多走進人群,與更多的人接觸,例如:從協會、病友會等團體活動的參與過程中,孩子們使用他們的語言及方式去互動與學習,父母之間更藉由分享經驗來彼此激勵,相信這樣的方式,可以讓大家慢慢的面對並接受疾病,正向積極的迎向未來的生活。

針對與會父母提出的問題中,關於外界異樣眼光的部分:醫師認為重要的是要先能突破自己心理的防線,就是要能正視因疾病所造成的身體不便,在經由儀器或是他人的幫助後,其實還是可以像正常人一樣的生活。另外,關於遺傳性疾病的預防部分,他建議:針對高危險群可以透過基因篩檢的方式,來確保下一代的健康,目前許多罕見疾病已可經由醫學上的篩檢,達到優生保健的目標。

最後,陳醫師再次勉勵大家,即使是罹患一個無法痊癒的疾病,若能將它視為是老天爺送來的一份禮物,及早明白自己哪些方面的不足,相對的也能提早且明確的知道還有哪些方面是可以發展,如此也能有更多的時間來規劃自己的人生,並且將剩餘的部分發揮得更淋漓盡致,增添生命的豐富與精彩!

以上講座內容感謝 呼吸治療師 曾惠筠提供(摘錄)

​最新資訊
日曆
標籤
尚無標記。
追蹤我們
  • Facebook Basic Square
  • Blogger Social Icon
  • YouTube Social  Icon
bottom of page